有人说:生活不欠我们一个满意,而我们欠了生活一个努力,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要埋怨,没有谁会心想事成的如愿。
现在过的生活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只有努力才是应有的状态,这么说就是努力的问题呗。
努力会解决问题吗?
这句话貌似不该有,努力做事不是正常的情况,干嘛要用来说一下,试问身边努力的人有多少,身处一线城市的“打工人”通勤时间1.5小时正常,哪一个不是勤勤恳恳的努力工作。
多少人以上坟的心情去单位,怎么会这样,是不喜欢吗?
这只能见仁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毕竟,人之所求,一安身立命之所而已,哪怕这个地方只有丈许之间,若有,即使是白墙青砖般简陋,各人也会以自身条件和意愿,精心打理的装饰温馨。
现实是,都市早已寸土寸金,地价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拥有容身之地,对于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了。
人生如逆旅,不进则退,有人会说,我每天勤奋上班不能改变什么,这样也行,不去追求物质精神层面的东西,守好当下职位做点事总是可以的。
想法是好的,实际很残酷,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人生如逆旅,你不进步就是在后退了,就像职场“35岁现象”。
在一些公司,员工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不禁要担心职场生涯是否将要到了终点,自然“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再看看各大招聘平台,特别是企业对于在招聘新进基层职员,大多以35岁为上限。面对如此要求,35岁以上的求职者只能徒增焦虑跟着抑郁了。
有数据方面专家对北京/上海(30万份)招聘进行调查,发现在北京7成以上的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而在上海该比例也接近8成。
全国各地公务员考录年龄的上限一般也是35周岁,只有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将年龄上限放宽到了40周岁。因此,35岁已经成为人们择业时难以逾越的年龄坎。
职场中,部分人到了35岁仍没有获得很好的成绩,依然位于低端岗位。这些人知识老化、生理机能衰退、家庭压力倍增,体力、精力以及效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人进入职场一般都在20岁左右,在不到10年的职场生涯中,35岁是引人瞩目的分水岭,一部分人升职升薪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核心员工,另一部分人却是上不去也下不来。对于升职和跳槽都基本无望的员工来说,35岁是难以逾越的危机时刻。
问题如此严峻,应怎么办呢?
结合自身情况最近做了一些了解,有行业大佬的建议,有朋友给到的意见和我自身归纳,凡事从两面看,35岁左右,是一个人的思想心智趋于成熟阶段,选择的机会窄,但追求什么,需要什么目标基本确立,对于个体在事业上有清晰看法(这不是全部)。
即使在其所在单位收入不好不顺心,贵在对于业务熟悉、技术精湛,何不拓展一下欠缺的点,就像木桶理论一样,影响人的始终是短板。
这里说的是你与所在单位/行业职位头部技能上存在的差距,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所在行业在走下坡路,整个大环境趋势不支持就要早点跳出来。
梁宁老师说:“什么是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在下沉;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的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至关我们个人前途命运的发展,来源于一次一次的机会选择把握,当下所处的位置/环境,不是简单好与坏能概况的,需要一种刮骨疗毒的调整改变,你不能希望在老路看到新风景吧!
没有人自甘平凡认命,现实是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个阶段与其说没有时间矫情去改赛道,但是,想想以后会怎么样,在5年,10年后去讨厌自己吗?
情况就是这个样子,认清现实不可怕,在一个拥挤的路上摔倒布满灰尘是正常的,不要担心走新路,只要足够坚强就是滑倒几次的事情,与其浑浑噩噩度日不如让自己值钱,用时间、勤奋、毅力掌握新技能,成为单位中高层的核心员工和业务骨干。
如果说,年龄在35岁以下的求职者是用人单位普通岗位公开招聘的主要对象,那么35岁以上的人员,则是用人单位留用保有人才的主要对象。不但如此,很多单位还会从人才市场中精准引进一些发展急需的年龄稍大的高层次人才。
总之,“35岁现象”不仅有“35岁危机”一面,还有“35岁成功”一面,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的共同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克服“35岁危机”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