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邦洋行:上海最大的英资洋行之一

兆邦洋行是上海最大的英资洋行之一,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家拥有自己的船队的英国商行。

兆邦洋行:上海最大的英资洋行之一插图

1872年11月,清廷与英方签订了《烟台条约》和《北京条约》,前者规定:开放天津、牛庄、登州、台洲(今台湾)、淡水、潮州七处为通商口岸,准其设立夷馆;允许外国传教士在沿海各省设教堂,并享有治外法权。后者规定:除割让九龙司地方外,还划定新界地区,由双方派员勘定,于光绪八年(1882)九月二十四日签订《中法续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其中,法国将原属广东的香山、鸡笼门、虎门、前山河、横档五处土地,以及附近二百余里内的水面及荒地一并租借,租期99年。

根据该条约的规定,清廷向法国出租的新界地区包括今天的香港岛及其附近的岛屿。而当时的香港岛上只有一条小街,叫"皇后大道"(Queen's Road),即现在的皇后像广场。由于没有码头,所有货物都要从大陆运到港岛,再装船上岸。因此,这条街道就成了全港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也成了整个香港的商业中心。

为了扩大贸易规模,法国政府决定在香港建立大型船队。为此,他们找到了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过协商,东印度公司与法国政府达成一致意见。于是,1874年1月6日,东印度公司正式宣布成立"东方海外有限公司",负责管理经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同时,该公司又在上海成立了"兆邦洋行"。

据记载,"兆邦"、"东方海外"等名字都取自英文单词的音译。如:"东方海外有限公司",即取其英语中的Triangle(三角形)之意;而公司的标志则采用了一个三叶草的形状,寓意着幸运。

1875年初,"西方海上保险公司"(Western Ocean Insurance Limitation Corporation,简称WOICC)在上海成立。它是由英国伦敦保险人协会发起组建的一家国际保险集团。1903年改组后,成为全球性保险公司。

作为最早在中国开展保险业务的西方国家之一,WOICC一直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1905年,它与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怡和洋行合资成立了第一家在华经营的华商保险公司——怡和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此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怡和保险不断壮大,1921年已拥有员工2000余人。至1925年底,其资产已达5600余万银元。

1929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怡和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被日军强行接管。从此,这家公司便走上了依附日本侵略者、为其提供经济支持的道路。

抗战胜利后,美国对日本的全面经济封锁政策迫使日本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此时,"西方海上保险公司"(以下简称OSL)看中了中国的市场机会。1946年2月28日,OSL宣布进入中国业务领域。同年4月26日,OSL与中国银行共同投资组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1949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训令,批准了人民银行总行的请示报告,同意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基础筹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财产险公司的筹备工作于1950年1月开始。3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创办中国人民财保公司的决议。7月15日至20日,中国人民财保公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随后,各股金分别缴纳完毕。至此,中国人寿保险的筹备工作全部完成。

1950年底,中共中央指示,要抓紧办理中国人寿保险的登记开业手续。同年12月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解放区相继建立了各级分支机构。截至1952年底,中国人寿保险的机构网点发展到3400多个。

1953年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7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人保公司的组织章程。按照这一章程,中国人保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吸收各类资金入股。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